2020年7月24日,海南大學“紅心向黨調研團”乘車前往沙美村、南海博物館、椰子寨,開展第四天的實踐調研活動。

沙美村坐落于金牛嶺腳下,是博鳌鎮的一個行政村。走進鄉村,龔選登故居、祥勳客棧、小螺号清吧、内海咖啡屋、溜茶書吧……綠水青山和熱情好客的村民相輔相成,南國田園風光與繁榮的特色産業街渾然一體,令調研團流連忘返。

按照路上的規劃安排,調研團分成兩個小隊。第一分隊采訪了門口乘涼的阿公阿婆,他們說這個村11戶貧困戶均得到了政府幫助,每年都有相應的扶貧政策,但貫徹落實情況依舊不夠精準、全面。第二分隊采訪了“沙美漁人”飯店的店主,簡單了解了村裡每年的客流量、店内經營狀況之後,又了解了革命烈士的詳細情況。據阿姨反映,村裡參加抗日的戰士大多數去了大陸和南洋,留守在村裡的并不多。最終兩個分隊彙聚在一起,從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描述中得知,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沙美村結合自身情況,引進社會資本,完善了基礎設施配套,實現了”五網”貫通,原有的自然景觀也被精心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沙美五景生态景觀。2018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16000元。
上午十點半我們結束了采訪,整理了錄音和相關資料。邊走邊唱,向南海博物館出發。

博物館新館常設展廳共七個,分别為《南海記憶》、《南海群英》、《館藏書畫》、《廣府風情》、臨時展廳和《石景宜珍藏展》,調研團主要參觀了《南海群英》和《南海記憶》展廳。透過文物、文獻資料、照片、複原場景、多媒體等,我們見證了中國近代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一批影響近代中國的人物的曆史事迹,重溫了南海幾千年來艱辛曲折卻又流光溢彩的探索曆程。這樣的體驗讓我們對海南省的發展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對今後的調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午後,驕陽勝火。經過短暫休整,下午三點半我們一行人又啟程前往椰子寨。一路高歌響遏行雲,烈日亦如歌。
椰子寨村口矗立着一個巨大的雕塑,雕塑上的黨旗和槍杆子展示着此地紅色的革命曆史。雕塑底座上書寫的“孤島奮戰,艱苦卓絕,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彰顯着它曾經的輝煌。我們分成三條路線采訪了一些村民,溝通後得知村裡的紅色文化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和調研隊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他們的經濟。椰子寨雖然沒有沙美村高度發達的經濟條件,但椰子樹下喝茶的阿公,小酒館裡大聲談笑的阿叔,還有處處玩耍的小孩子共同繪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畫卷。

調研團很快和一群小孩打成一片,在一個四年級小朋友的帶領下去到他們新建的小學,對老師和教導主任展開采訪。我們一邊交流一邊參觀,了解到學校主要由一到六年級組成并設有學前班,多媒體等教學器材齊全,操場、教室宿舍仍處于修建狀态。經過各方面的不斷完善,小學校的發展未來可期。參觀完畢,調研團将出發前準備的各類讀物、書籍贈送給了老師和幾位學生,并合影留念。
通過這兩天的調研,我們發現瓊海的農村大多以“美麗鄉村”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切入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很好地實現了種植業、旅遊業、商業等産業的全面振興。其他村落應該多采撷這類鄉村的經驗,并積極采取行動措施,才能不斷向繁榮的方向靠攏。

下午五點半,一天的實踐活動圓滿結束。通過調研美不勝收的沙美村、藏品豐富的南海博物館和極具人文氣息的椰子寨,同學們對于瓊海附近村子的發展方式和海南省的璀璨曆史有了一定了解。日常總結短會結束後,我們開始為明天的調研地——光耀村,做出發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