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省級特色專業于2010年批準為海南省省級特色專業,面向三農,面向熱區,以引進先進的教育思想,培養創新能力為本專業教育理念,高起點,高标準,嚴要求的開展“特色專業”建設。在“厚基礎、寬口徑、重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良好的社會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自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鬥的創新型人才。優化該專業結構,提升本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使“特色專業”在教學條件、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科學研究工作開展等方面形成更具優勢和特色、最終建成國内一流有重要特色的品牌專業。該專業為我國的熱帶農業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專業特色
1、依托海南農業特色行業,突出農業機械優勢
以熱帶農業機械為特色,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及産業發展。早在五、六十年代,本專業就是熱帶農業機械的科研教學基地,随着我國農業機械的技術提高,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也得到了發展,并明确了“堅持光、機、電液結合,突出農業機械特色”的專業定位。學生的畢業設計和實習、科研、創新科技活動都緊緊圍繞農業機械行業背景,學生參與教師實際科研課題,得到了較大鍛煉。本專業教師充分發揮我校農業機械的傳統優勢,結合學科前沿方向積極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工作,做到教學、科研與師資隊伍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形成了教學與科研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為本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探讨實行大機械培養模式,打通機械工程和農業機械的培養通道
經過多年建設,以工程理論和工程實踐教育為核心,加強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引進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辦學理念,構建大機械類教學平台。按大機械本科教學,争取按機械工程及農業機械工程兩大類培養模式打通,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學科大類平台和專業通道,學生通過選修不同課程,達到相應專業的培養目标和培養規格。富有彈性的教學平台設計和教學管理制度,給廣大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的更大空間,有利于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
3、注重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将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充分利用科研優勢增強實驗教學能力。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奮鬥,本專業依托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在農業機械、綠色制造、光機電液系統及其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優勢,建立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程化應用及産業開發有機結合的科研體系。近5年獲省級獎勵5項,年均科研經費約100多萬元;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與科研相結合,并特别注重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實驗教學。在教學研究的基礎上,在機構學、運動學、機械創新設計、優化設計等研究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将這些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斷充實和完善到課程教學内容中。創建了與農業機械發展密切聯系的高水平特色教學實驗項目,并引入到實驗教學中,通過對實驗方案、實驗條件和實驗參數的反複模拟比較、優化組合和調整,使學生能夠對大型光機電液系統進行自我設計和綜合實驗設計,進而完善個性化訓練,并可與實體實驗形成優勢互補,節約了實驗的費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成果特色
海南作為華南熱帶地區的主要省份之一,每年的農産品尤其是熱帶水果産出數量非常可觀,但其主要是以原生态形式内銷内陸各省,其産品的深加工價值以及相應的附加值根本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本專業研究方向主要結合本省農産品以及熱帶水果特色,發展與之相适應的現代化裝備。項目建成後,除滿足熱帶農業工程人才培養要求外,通過對落後的熱帶農産品生産、加工實現機械化及自動化,對落後的加工設備進行更新換代,科研條件得到改善,相關技術水平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為海南乃至整個熱區經濟發展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其預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三、現有基礎
本特色專業已形成了教授、中青年博士為骨幹、年齡結構和學曆層次結構合理的學科學術隊伍,其中碩士研究生導師14名,在研課題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完成和在研的共計7項,農業農村部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項目2項、省重點項目1項,專業實驗室面積5120平方米,萬元以上設備103台。近3年,本學科已完成了研究項目6項。在課程建設中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重點課程4門,校級讨論式課程1門,校級高标準網絡課程1門。教學團隊有1個校級教學團隊 “熱帶農業機械設計課程群創新教學團隊”。科學研究方面發表高水平的EI/SCI論文27篇,授權專利41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制造的樣機有“挖拔式式木薯收獲機”、“椰子切口機”、“立式甩刀式香蕉稭稈還田機”、“田間處理式香蕉莖稈纖維提取機”等。